- 藍恩
- Posts
- 很多人問我:「你說『很多人問我』的時候是真的很多人問你嗎?」
很多人問我:「你說『很多人問我』的時候是真的很多人問你嗎?」
開頭跟大家分享一個寫了還沒拍的《沒有這個 Podcast》腳本:
藍恩:很多人問我
華旭:閉嘴啦,沒人問你
藍恩:噢
讚ㄅ!
Q&A
這期是 Q&A 特輯,這樣可以不用想本文要寫啥!很開心!
感謝各位觀眾朋友的提問,那我們就開始吧。
Q:請問有沒有推薦的本格推理小說及作家呢?
我說不上是狂熱的推理小說迷,大學時加入推理小說社,去了幾次社課發現我的閱讀量少其他人太多就沒再去了 XD
高中大學時期很喜歡森博嗣的「犀川&萌繪」系列,雖然是 90 年代末期的作品,但有些設定在現在來看依然十分新潮,《全部成為 F》的詭計設計、《有限與微小的麵包》對於虛擬實境的想像等等。
好像不是這麼本格,而且 2025 年來看這系列有很明顯的男凝味,但有機會的話還是可以找來看看,結合了推理及上個世代對於前沿科技的想像,滿喜歡的。
Q:以觀眾的角度比較喜歡 one-liner 、表演拍、storytelling 還是 crowd work?
如果以我開始上台的 2022 年中當分界點的話,之前的純觀眾時期腦袋裡沒有這麼多喜劇標籤,就是怎麼好笑怎麼來,但不太喜歡 crowd work,覺得演員是不是在水時間 XD
開始當演員後,雖然判斷這些標籤都變得直覺,但喜劇口味也會變得奇怪。
以現在來說,能讓我發自內心感到喜悅的段子,是看到了某些新的「可能性」:
技術上的可能性(e.g. 段子結構、奇怪的節奏)、
前提的可能性(e.g. 奇怪的話題)、
形式上的可能性(e.g. Neal Brennan 的 3 Mics 1)。
但就算沒有以上元素,聽到結構紮實的有趣段子還是會覺得滿足就是了。
(不過還是不太喜歡沒有設定前提,全開放式的 crowd work)
Q:講漫才覺得自己是裝傻還是吐槽 2?希望搭檔是誰呢?
目前理想中的搭檔是華旭,但對於誰會是裝傻誰會是吐槽目前…沒有明確的想像。
想要試試看設定好話題後,讓我腦袋裡的藍恩華旭自然對話,看看會得出什麼樣的腳本。
(因為在不同的話題裡,我們兩個誰是正常人好像不太一定 XD)
Q:如何問一個好問題?
常常有喜歡的創作者開放觀眾 QA,基於想要跟他們互動的心情會試圖想出問題來問,但往往發現這些擠出來的問題不是很無聊就是非常表面,給人一種為了問問題而問問題的感覺。
基於上述原因,想在這期提出這個問題,以利我下期再問另一個好一點的問題。
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了,無法再更好,歡迎你下一期再問一次。
Q:在嘗試新段子的時候,自己非常喜歡但評價不如預期的時候會選擇留下嗎?
它會比一般段子多獲得大概三次機會,但修不動還是會含淚放棄。
我記得前幾個月在 23 試過一個超怪但我自己很喜歡的段子(目前已放棄),大意是:
歌手在人體衝浪的時候觀眾都會接住他,我們未來會不會看到進階的版本。
歌手會說:「大家要接住我喔!準備好了嗎?1、2、3,我殺過人!」
然後冷冷地說觀眾沒有接住他之類的 XD
「場地外的鐵門我已經拉下來了。」
「大家知道為什麼我們叫血肉果汁機嗎?」
我希望能營造出一種微微恐懼的張力,再藉由笑點把張力 release 掉。
但能力不足,大冷場,觀眾真的沒有接住我 XD
下台後微笑丹尼上台串場說:
「我看藍恩試這個試了至少三次,沒有一次中過,不要再試了!」
丹尼也沒有接住我,哭暈在廁所。
Q:接下來會有個人專場嗎?還是在籌備三流笑話3?
個人專場希望會有,正在累積內容,希望明年能辦。
我內心真正的死線是 2027 之前。
因為如果 2027 真的中國打台灣的話,就算到時能繼續舉辦喜劇活動,應該也沒有人會對閃黃燈這種生活觀察感興趣 XD
多分享一些,其實我今年 Q4 原本打算弄一個小小的巡迴,帶著 45 分鐘的內容以及我覺得很讚的新演員,去一些如果到時辦專場比較難去到的地方(e.g. 宜蘭、花蓮、台東、南投、屏東)。
但上個月去台中演出的時候有點受到打擊,發現 2025 產出的這批內容太難了。
(Just to be clear,完全不是在怪觀眾,是我的問題)
雖然在台北是可行的段子,但出了台北就發現,手上很多都不是觀眾能輕鬆理解並直覺笑出來的內容。
最近在看兩屆 M-1 3 冠軍高比良車(令和浪漫)所寫的《漫才過剩考察》,裡面提到了「虛構線」這個概念,用來描述東京以及大阪的漫才文化差異:
走在大阪,隔壁桌情侶的交談都像在說段子。
別覺得我誇張,雖水平不同,大多數大阪人身上確實帶著「漫才的型」。
就像小孩自幼練空手道,吵架時都不自覺擺出架勢。
大阪觀眾理解度高,漫才可直接用較深層設定開局,虛構線(fiction line)拉得很高。
比方演「刑警與犯人」情境,只要一句「刑警真令人嚮往啊」便能立刻入戲。
在東京,則得先說「我來演刑警,你演犯人」這類理由,像真的在分配角色。
視角放回台灣,台北觀眾(尤其卡米地、二三喜劇這兩個主要場地)的虛構線一定是最高的。
觀眾就算沒有看過現場,幾乎也都看過單口喜劇的影片。
就算是連影片都沒看過的觀眾,也容易被場地裡高比例的喜劇迷帶領著進入狀態。
中壢、台中、高雄這幾個有長期耕耘場地的縣市其次。
而要到小巡迴的這些縣市的話,就會面對高比例完全不知道單口喜劇是啥的觀眾,幾乎可以想像現在去做會無可避免的大冷場 XD
如何從零建立連結、如何寫出更多虛構線低的段子,感覺是我在做小巡迴之前要解決的功課。
至於三流笑話3,應該會出現在我們三人都辦完各自的專場之後,到時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Q:近期一直處於無法深度思考跟蒐集資料的狀態,對此有什麼相關經驗或建議嗎?
有睡好嗎?
我通常很難好好思考,都是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的時候。
睡眠以外,如果想要好好思考的話滿推薦散步。
我有時候晚上會沿著河濱公園或安靜的路線走個兩到三小時。
當身體在自動導航的時候,腦袋就會無聊到會開始進行深度或跳躍性的思考(類似洗澡時的狀態?),很適合想程式或寫段子。
以上就是這期的 Q&A 了,
感謝各位很讚的提問!
1 Neal Brennan 在 Netflix 喜劇專場 《3 Mics》當中,在台上擺了三支麥克風,分別代表 One Liners、Stand-up、Emotional Stuff 三種不同性質的段落。
2 漫才組合通常由裝傻(ボケ)與吐槽(ツッコミ)組成,裝傻負責誤解、誇張、講蠢話製造偏離;吐槽負責以邏輯糾正,擔任正常人的角色(以上為基礎結構,但在漫才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非常多的變化及例外)。
3 M-1:日本最大的漫才比賽,每年由朝日電視台與吉本興業共同主辦,對漫才組合來說是「一戰成名」的最佳舞台。
Random Thoughts
最近半夜會去家裡附近的國小跑步,
操場旁邊有一個大象溜滑梯,
就想到國小時聽過的校園傳說:
「半夜 12 點,大象溜滑梯會動起來。」
小時候覺得微微驚悚,
但現在想起來其實滿溫馨的吧。
半夜 12 點:
「呼,站了一天總算可以來活動筋骨了。」
早上 6 點:
「啊,一天要開始了,
我準備好了,小朋友來吧!」PIKO 太郎還在拍 PPAP(TikTok)
對我的啟發是成功過的事情,
偶爾重複做也無妨。壁報永見和 Q 的 Piro 的對談(bilibili)
Piro 提到「搞笑比起藝術更像是設計,
具有讓使用者笑出來的功能性。」
但再往下想,藝術跟設計也有交集?
怎樣的搞笑可以算是藝術呢?抄 Manny 的作業:
如何利用 AI 提升自己的判斷力?(曼報)內文提供了 7 個步驟,
讓 AI 協助你對任何文章進行深度拷問。
順帶一提,我第一篇用這個方式拷問的
就是這篇文章本身。
AI 真的很嚴格,也推薦大家玩玩看。我不太看中國的單口喜劇,
少數喜歡的演員之一是教主劉暘,
表演以及分析能力都非常厲害,
初期(2022)看他的講評學到很多,
很推薦各位去 YouTube 找他的影片來看。
最近聽了一個他四小時的訪談,
(無聊齋 vol. 536)
裡面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他仍然時刻擔心自己的才華會枯竭,
而他對這件事情的解法是告訴自己
「我還有很多書還沒看,還能進步。」
這招對我也異常有效,
八月的發現就是在擔心枯竭的領域,
學習是很好的充電方法。
如果一間全家只有一個人在顧店,
他就應該把店名換成「羅漢腳便利商店」。
藍恩的演出使用手冊及笑話週期
這個月想來跟大家分享〈藍恩的演出使用手冊〉!
首先是我的演出訊息都會更新在我的 Portaly 裡,
你總是可以在我的 IG 主頁找到這個連結。
我的常態演出大致有以下三項:
二三嚴選(二三喜劇|500 元)
每個月會有 10 場以上,每場演員組成不同,6 個演員,一人 15 分鐘的拼盤秀,演員會端出打磨好的段子。驚奇4笑話 1(二三喜劇|300 元)
一個月會有 0~1 場,固定組合為品喬、Boss、德礎、我,一人 15 分鐘,會端出 Open Mic 等級的新笑話,演員會壓迫自己端出與上個月不同的新內容(驚奇4的「虛構線」比同樣在二三的其他演出更高,所以我如果有特別實驗性的內容通常會優先在這個場合嘗試)。劍潭金手套 Open Mic 主持(Golden’s Bar|100 元 + 低消一杯飲品)
一個月 1 場,由我主持,主持時的串場笑話通常會與上個月不同,會有 7~8 位有經驗的演員來試笑話。
這些常態演出如果想來看的話我都十分推薦!
(很像廢話,但確實是曾經有一些我參與的演出,我大概只有三分推薦)
(跨期 callback,厲害了)
非常態演出我也會不定期在限動跟 Portaly 中分享,有緣能見面都讚讚。
接下來想來說說笑話週期這件事。
每位觀眾對於聽到重複笑話的感受不同,所以還是想盡量讓大家了解一下可能會遇到的狀況。
以我來說,一個笑話的生命週期大概在四個月上下。
第一個月會是打磨期
這段期間內的金手套 Open Mic 與驚奇4笑話會參與到這個笑話的演進過程,很多笑話也會在這段期間伴隨著我的長吁短嘆慘遭淘汰。第二到四個月會是售票期
這段期間的二三嚴選 2 會一直聽到這個笑話,直到我打磨出足量的新笑話取代它為止。第四個月後
可能會上片或是變成未來專場的庫存。
一些性質特殊的商業演出可能會拿出來重複使用。
最後來個懶人包:
如果你喜歡聽新笑話、喜歡看我灰頭土臉說「我回去再修一下」:來看金手套或驚奇4,保證每次都有烙賽的段子。
如果你喜歡聽打磨完整的厲害段子,並且討厭聽到重複內容:每季來看一場二三嚴選。
如果你喜歡看笑話的演進過程:第一個月看金手套&驚奇4,第二個月看二三嚴選。
如果你只想等我的專場再一次看完所有讚段子:可以,但有得等ㄛ
如果你很窮但真的很想來看現場演出:IG 私訊我,我來看看能做些什麼。
如果你覺得唉呀上面都沒有我怎麼這樣:回信告訴我你是啥類型的觀眾,或許下期可以補充。
現場還是滿好玩的,期待在這三個場合看到大家!
1 順帶一提,這週六 8/30 有輪到我主持的驚奇4笑話~
2 目前我在二三嚴選的排班策略是每三個月一個週期:
X 月排班在月底、X+1 月排班在月初、X+2 月不排班。
然後 X 及 X+1 月的表演內容會幾乎相同。
(但因為是月底接月初密集的 3~4 周,所以假設觀眾是一兩個月來看一場,就不會在一個週期看到我兩次)
這樣理想上,每一個週期中間有兩三個月可以打磨新段子,順利的話,每個週期都可以端出完全不一樣的 15 分鐘。
btw 這段的文眼是「順利的話」,阿彌陀佛。
推薦演出:相聲失控
9/06(六)14:30 @高雄 任意門
9/07(日)14:30 @台南 漂丿白鷺
9/27(六)14:30 @台中 群島藝術園區
9/28(日)14:30 @台北 卡米地+
我其實並不是相聲愛好者。
(相比於我有些朋友小時候是聽著相聲瓦舍的 CD 入睡,喝多了還會開始背相聲的台詞彼此互相捧逗,瘋掉)
(但幸好他們沒什麼在酒駕)
但豪哥在演相聲時真的氣場很漂亮!
(相比單口有時莫名很低落)
宋明翰則是基本功非常紮實,同時他對相聲的愛極深,深到讓我很想看看他能夠帶著相聲走到哪裡。
我自己對於相聲原本的印象就是個高大上的傳統藝術,但似乎相聲原本應該要是可以非常貼緊時事且具有批判性的。
最近明翰跟豪哥上九安的 Podcast 也提到:「相聲與單口喜劇起源的時間其實是差不多的」,但相聲因為發展的關係現在給人的感覺很老 XD
這兩集我覺得對於這檔演出好奇的朋友,非常值得一聽:
《人造人喜劇萬事屋》EP166 - 讓傳統說唱放飛自我的相聲失控 ft 宋明翰、吳思偉
《人造人喜劇萬事屋》EP167 - 相聲傳統就是褻瀆中國文化 ft 黃逸豪、宋明翰
(如果只想挑一集聽的話推薦 EP167)
給還是沒什麼信心的朋友,去年的驚奇4有一次的特邀演員就是明翰跟思偉,當天的觀眾沒有預期會有相聲但還是笑翻!
他們很有趣!
相聲回歸到創作、脫離窠臼、回應當代的本質時應該長什麼樣子?
或許相聲失控能夠讓我們看見這些可能性?
另外也簡單分享一下,我接下來一個月應該會看的演出:
夠紅 or Go Home:我很喜歡的南部演員們的拼盤秀。
那是誰的骨灰檀?:阿檀叔叔的首次個人專場,阿檀滿會講故事的,很期待。
謝謝你讀到了最後,
有任何建議、回饋、想說的話、想看到的內容
都歡迎回信或透過 IG 私訊告訴我,
我都會看也會回信。
另外我也想問問大家:
如果我錄 Podcast 的話,有希望聽到我聊什麼主題嗎?
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