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恩
- Posts
- 寄出第一封電子報就像第一次上台
寄出第一封電子報就像第一次上台
基本上就是大家都預期會不怎麼樣,
自己也覺得應該會不怎麼樣,
但就是想再拖一下,
覺得再想一下可能就會變比較好。
(Spoiler:不會)
我跟我的偶像 Manny 大大(曼報)說:
「要寫電子報給大家看實在是很緊張!」
他回我:
「往好處想,大家可能不會開信啊。」
真的十分感謝他的開導。
也十分感謝有打開這封信閱讀的你各位。
為什麼會有這份電子報
簡單的版本:
我很喜歡讀電子報,所以覺得好像可以寫看看。
複雜的版本結合了幾個思考的元素:
A. 你就是你的追蹤者的平均值
之前在做三流笑話的時候在討論事情
也很常援引這個觀點,比如說我提案做某個改動,
然後品喬不愛的時候,我們就會放棄,
想說「做下去品喬的追蹤者可能也會不喜歡」
(相較之下,華旭的追蹤者就比較隨和一點)
(我開玩笑的,品喬不要生氣)
(品喬的追蹤者也不要生氣)
B. Curator 比 Reporter 重要
出自曼報 EP95 《(自)媒體的 AI 焦慮指南》,
在資訊遠多於注意力的時代,
「策展」的價值高於純粹的資訊提供。
比起基於社群演算法的策展模式,
電子報似乎是個不帥但穩定的策展場地。
C. 權樂
權樂過世後,有位前輩發了個限動
(一小段時間之後就刪除了)
大意是:「他辦演出你不去看、不幫忙推廣,
阿人現在過世了才在那邊緬懷,緬懷三小 = =」
當下有種心臟被重擊的感覺。
我很喜歡權樂的第一場專場(有去現場看),
第二場因為時間撞到出國不然應該也會去看,
但我確實很少在幫其他喜劇演員推廣表演,
原因包含:
> 要說服觀眾去看不認識的演員的演出,
需要一定的介紹篇幅才會有效,
所以我一直覺得發限動幫推單純就是蝦挺,
不會有太多實質效果 (我也可能是錯的)
> 一旦推薦了 A 但不推薦 B 在人際上有點尷尬。
總之思考過後電子報是一個不錯的形式,
可以用一定篇幅推薦我覺得值得推薦的演出,
效果會比單純發限動好。
(但考量到需要篇幅的關係,
一封電子報可能只會推薦一檔演出)
至於會尷尬的部分,
我有一直在說服自己不需要討好所有人,
心態上還沒完全調整過來,
至少行動上有邁出第一步就是了。
權樂 R.I.P。
D. emetri Martin
我的喜劇偶像 Demetri Martin 是一個只會寫笑話,
社群經營一塌糊塗的人。
(但笑話寫得真好,
推薦 Netflix 上的 The Overthinker,非常好看!)
社群一塌糊塗下,他想到的策略是……
在限動上直白的說想蒐集觀眾的 email,
他有在你的城市演出時就會寄信給你。
好帥,致敬一下我的偶像。
綜上所述,也算是利益揭露吧:
我想要藉由這份電子報展出我覺得有趣的資訊 (B)、
推廣我覺得有趣的演出 (C)、
也推廣我自己的演出 (D),
然後我猜這些我覺得有趣的內容,你也會有興趣 (A)。
酷吧!
Behind the Scene:
歌會越聽越好聽?
如果你沒看過這個 2023 年的笑話的影片的話:
請看這裡
這個笑話的原型是我的 FB 貼文,
相比之下不太好笑對吧?
當時我上 open mic 照著這個貼文的樣貌講給觀眾聽,
毫無懸念的冷場,只獲得兩三個同情的笑聲。
當時品喬跟我說:
「你跳針的句子主體也要是個笑話才行」
在此感謝王同學的建議。
總之我某天跟女友去泰式按摩的時候,
按摩的整個過程都在想這個笑話要怎麼修,
想到的瞬間大叫了一聲,
可憐的師傅還以為他壓到我蛋蛋。
(連忙衝去找手機把笑話記下來)
這是我至今唯一一個被曾公博恩傳訊息稱讚的笑話,
也是至今我自認最有趣的笑話。
想到這裡就覺得自己實在是沒啥長進 = =
Random Thoughts
我發現投入日本文化的人,
似乎比較常用句尾帶括號的語法,
在想會不會是因為很多時候,
文字後面的 () 其實是類似漫才吐槽的角色?
(好無聊的觀點)一直覺得「唱得跟 CD 一模一樣」是很爛的稱讚,
就算是同一首歌也是有點變化才會越聽越好聽吧 = =我只接受比目魚可以打 = = 中間不空格。
前陣子聽完
科技浪 EP83《吉卜力之亂,OpenAI犯法了嗎?》
緊接著聽
藝情指揮中心 EP209《AI 吉卜力,風格有沒有版權?》,
兩個 podcaster 的觀點會在腦內打架,非常有趣。夜夜秀結束後兩周我演了 7 場售票演出,
很累,但還是比做夜夜秀輕鬆 = =一直覺得驚奇4笑話雖然風雨飄搖,
但是是一個有用愛在經營的帶狀拼盤演出。
但看了支薪好友發起的「看我笑話」才覺得
唉呀,這個才叫有在用心經營啊😂
(可以感受一下有多精緻)
人生當中會遇到很多十字路口,
我發現我每次遇到總是在糾結一樣的事情,
就是十字路口,
只有四個字吧 。
藍恩的近期演出:
炎不由衷 x GAI 年會
5/24 (六) 19:00 - 20:00 ft. 壯壯、學仁 @福華文教會館
這是跟生成式 AI 年會合作的演出,
辦在生成式 AI 年會的 after party。
就在上周六 (4/12) 轟轟烈烈地
在卡米地小廳演完兩場 Tryout,
可以很負責任地跟大家說,Tryout 相當失敗。
過程中觀眾還是笑滿開心的 (應該吧),
但很多環節都比想像中不順利很多。
但我其實整體下來還是滿開心的,
一來是我覺得失敗的很有價值
(之後可以跟大家分享哪裡以及為什麼失敗)、
二來這檔演出在檢討後
修正回我比較有把握的有本形式為主,
滿有信心正式演出會成功。
這檔演出的 TA 是
「常使用 AI 的人」(常聊天也算)
或是「科技業從業人員」,
演出本身會是
Crowd Work + Stand-up + Roast 的同捆包。
如果以上條件有打動你的話,不妨來看看!
推薦演出:阿秋與晉唯的雙人秀
(名字不曉得,還沒開賣)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時間應該是 5/23 跟 5/24 在卡米地
(實際資訊等他們公布)
晉唯 跟 阿秋 都是我非常喜愛的前輩,
兩人風格迥異,
晉唯對於文字的掌控非常精準:
【單口喜劇】我的人生是個笑話|章晉唯|2020
(我還是純觀眾的時期,
這支影片應該看了不下十次)
(現在的風格已經不是冷拍 One-Liner 了,
但也沒有其他影片可以分享 XD)
阿秋的 ranting 風格在台灣偏少見,
非常好笑:This is a Book
總之我是滿推薦可以追蹤一下這兩位的 IG
(晉唯、阿秋)
開賣就無腦買下去,已經好看,一定好看!
(應該吧)
有任何建議、回饋、想說的話、想看到的內容
都歡迎回信或透過 IG 私訊告訴我。
下期見!